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全国班2023年度结业式暨2024年度开班式举行
三是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149]要从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三个方面,着力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26]习近平:《携手合作,共同发展》(2013年3月27日),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24页。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和完善。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让法律法规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法治中国概念的提出和建设法治中国理论的形成,旨在解决法治建设方面各自为政的问题,增强法治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最后,依规治党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要紧紧扭住依法治军不放松,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2.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相辅相成。[98]习近平:《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求是》2019年第4期,第8页。
[217]2014年,他提出组织修订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在环境保护、环境监管、环境执法上添一些硬招,稳步推进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体制等工作。[71] (三)法治发展论 法治既不是一个固化的概念,不同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法治模式。要抓住东升西降的历史机遇,奋力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促进我国全球治理的理念和主张转化为各方共识和公共法理,型塑民主法治、公正合理的治理格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50]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月7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78页。
[21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4页。[163]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立法工作也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任务依然很重。
其中,许多改革举措涉及利益关系和权力格局调整的硬骨头,是多年来想都不敢想、想了也不敢做、做了也未做成的老难题。政治文明通常被界定为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这些观点集中体现为: 1.走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210]参见《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人民日报》2020年12月2日,第1版。
三是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12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凝聚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不能把坚持党的领导同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对立起来,更不能用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来动摇和否定党的领导。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不仅需要民主与科学,更需要法制,民主与法制是相应依存、相互制约,二者不可偏废。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章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全党必须一体严格遵行。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数字科技对人类文明进步将发挥更大促进作用。
[164]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求是》2014年第21期,第20页。对见利忘义、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付出代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刚性的法律约束和柔性的法理指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题中之义,有利于充分发挥法治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和中华民族精神体系,发挥社会主义法治在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中的独特作用。他深刻阐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依法治军、建设法治军队的战略地位、根本原则和目标任务,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军事法治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军事理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法家和儒家围绕这一基本问题进行过长期而激烈的争论,最终达成德主刑辅德法相济德治和法治互补等共识,这不仅是理论论辩的结果,更是历史实践的智慧结晶。[154]我们要增强依法执政意识,坚持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开展工作,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进依法执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没有正确的法治理论引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法治实践。[69]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
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强军目标的必然要求。在长期的生态治理实践和理论探索中,习近平同志形成了完整系统、科学严密的生态文明思想,诸如坚持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民生环境观,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维护的整体治理观,共建清洁世界的全球生态文明观,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思维观等,为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阐明了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
要坚持严格执法,弘扬真善美、打击假恶丑。[183]幸福生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其另一种表达话语就是美好生活。
古往今来,法治与人治作为对立的治国方略,在人类政治文明的长河中跌宕起伏,在不同的文化语境和时代背景下变幻多姿。[21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3页。[6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政治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504页。别的发明让人类学会驾驭自然,而法律的发明则令人类学会如何驾驭自己。
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主要是通过各级领导干部的具体行动和工作来体现、来实现。[87]注重变法促进,强调通过变法革新来解决社会深层次矛盾,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
之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更加明确、更为深刻地提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190]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5年2月2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28页。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这首要地表现为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制定良法。
[196] 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司法改革的重大理论,指引司法改革在符合司法本质和司法规律的轨道上全面有序推进。[109] 习近平同志关于三统一的科学阐述和逻辑论证,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的重大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论体系的独创性贡献,续写了马克思主义法治基本理论中国化、当代化的新篇章。[13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也必然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历史变迁。[27]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15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7日,第2版。
四要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60] 以上论述突破了认为法律和道德水火不容、法治和德治漠不相关的传统思维定势,阐明了一种现代法治和新型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新理念,揭示出融德于法的法治之理和法德共治的实践之道。
[208]习近平:《市场经济必然是法治经济》(2006年5月12日),载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3页。因此,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法制和法治不是孤立的两个概念,而是在历史逻辑上相承接、在实践逻辑中相交叠、在理论逻辑上相递进,展现出中国法治实践和法治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完美蜕变。
外国历史上,古希腊梭伦领导的法制改革、日本的明治变法维新运动等,都适应了迅速变化的社会结构转型需要,加速了各国法治现代化进程。[162]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1月12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页。